馬太效應什么意思?
馬太效應是經濟學中的術語,是一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它反映著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的情況,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心理學、交易以及科技領域也經常運用到這一個概念。
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反,與二八定律相似(二八定律通俗解釋是指百分之80的資產集中在百分之20的人手中,反之),是比較重要的自然法則。

馬太效應,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里有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它反映著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于1968年提出。社會表現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社會現象。馬太效應直接關系個人事業的成功和企業的發展,它為成功者走向更大的成功提供了方法,也為失敗者超越失敗指明了方向。本書著重介紹了馬太效應的來源、作用機制以及工作和生活中面對馬太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做事才能走向成功,成為強者愈強的強者。
-
Infocode藍暢 評論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 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干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采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后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
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斗,而這種奮斗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向往的榮譽。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廣泛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
2年前